动态图形设计发展阶段二:萌芽期
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对信息交换的需求大大增加,普通的印深圳市步壳印媒介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对文化信息记录和传播的需求。信息媒介发展进程的转折点来自于电力的使用。1831年,法拉第( Faraday)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西门子( Siemens)发明了可以实用的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又发明了可以实用的直流发电机,之后,格拉姆证明向直流发动机输入电流,其转子会像电动机一样旋转,于是,这种格拉姆型电动机大量制造出来,使人类对电能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现实,电的使用又为各种新设备和发明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以电为基础的一些信息存储和传递设备,如无线电、电话、电报留声机,等都在这一时期被陆续发明了出来。最早能够记录和再现运动的媒介—电影,也迎来了诞生的曙光
1872年,美国人埃德沃德·迈布里奇( Eadweard Muybridge)开始研究使用多个相机拍摄运动物体的方法。通过多年试验,他于1878年发表了论文,论文介绍了用多个相机记录连续性动态图像之后,再把这些连续性图像连在一起播放,就能再现人或动物真实运动过程的方法。
这表明人类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将真实世界的运动以影像的形式进行分解和重组,实现对运动的记录和重现。迈布里奇的这些研究很受当时科学界的重视,他也带着这些照片周游世界,做巡回演讲。在此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发明了更多类似的能够拍摄和放映运动的装置和技术。1894年,路易·卢米埃尔(LousLumiere)用一个类似缝纫机上的偏心轮部件解决了电影机发明过程中的终极难题—一牵引胶片问题,并在1895年获得了电影机专利。卢米埃尔兄弟创造了“ Cinematographe”一词,来称呼这种摄影、放映、洗印三种用途合一的新机器,简称“ Cinema”。
动态图形设计发展阶段二:萌芽期
电影的发明使人类获得一种全新的能记录和表现运动,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载体电影被发明出来以后,在应用方式和技术技巧上很快有了新的创新。早期的电影家梅里埃( Melies)在他的电影里面就创造性地运用停机再拍的方式创造一些特殊的视觉效果,使电影不只是纯粹记录真实运动,还可以运用电影的特性对真实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的记录结果进行人为干预和处理。不久电影拍摄技术发展出另外一种重要的使用方式,通过逐格拍摄或逐格绘画的方式,生成动画影片。
1898年,美国维太格拉夫电影公司制作了影片《矮胖子》,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利用逐格拍摄技术使无生命的物象形成活动错觉的影片。1900年,J.斯图尔特·布莱克顿(J. Stuart Blackton)制作的美国影片《迷人的图画》,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
动画片的发明不但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电影形式,而且在技术上完全打破影片运动记录的时空一体性。在创作段活动影像时,时间维度上的影像可被分解为一个个空间片段,通过对影像进行逐帧处理,可以再次恢复原始的时空连续性。人工绘制的文字、图形经过处理后,可以和自然界中的运动物体一样在电影中进行动态表现,这为动
态图形设计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随着电影行业的成熟,电影作品的完整性越来越强,形式更为成熟,影片中除了拍摄的影像,也开始应用文字和图形信息。比如在电影的开头会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出品公司的名字;在影片的片头、片尾会用字幕和图形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介绍片名、演职员表。由于早期电影都是无声片,仅仅靠画面无法清楚、完整地叙述剧情,因此需要将大量的文字设计成字幕,放在影片开篇用于剧情背景介绍,或作为片中字幕插在电影画面中帮助观众理解对白。这些字幕设计不是简单的放置文字,它们通常与各种图形相结合在字体的运用上也比较考究,甚至对文字、图形的运动上也进行了设计,具有一定的设计感。比如1927年德国电影《大都会》的开场部分,当工人乘坐电梯下到地下深处的时候,电影的字幕也是同样地往下运动,用字体的运动象征着电梯的运动。运动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在这里被处理和利用。无声片阶段的电影由于需要大量的字幕来帮助观众了解剧情,文字。图形和影像结合得非常紧密,动态图形设计也与电影整体密不可分。虽然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种成熟、独立的设计形式,但这些对图像和文字的运用可以视为动态图形设计的早期雏形。
随着20世纪20年代有声片的出现,观众依靠演员的有声对白就可以了解剧情,不再需要字幕的介入,于是片中的字幕设计很快就从电影中基本消失了,电影的形态变为纯粹的实拍影像和声音相结合,片中不再大量使用带有设计特征的文字和图形,保留下来的只有影片公司的名称和电影的片头片尾设计,这些动态的图形设计成分附属于电影作品存在,主要为电影的信息介绍功能服务,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通常比较简单
在这一时期,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对动态图形设计产生一定影响的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中有一个流派被称为纯电影,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当时的德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各种政治思想、文艺思潮空前活跃,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包括电影艺术在内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提出了怀疑和探索,他们认为电影必须摆脱绘画的束缚和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这种独立只有以它自身的特性为基础。他们认为电影最大的直观特性就在于能使静态的画面产生运动。因此一些画家将绘画中达达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的观念引入电影创作中,创作了一些强调电影的纯视觉性但反传统叙事结构的电影。如抽象派画家汉斯·里希特( Hans Richter)以一系列黑、白、灰三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变化和跳跃为内容拍摄了《节奏21)(1922)、《节奏23》(1923)、《节奏25》(1925)和《电影研究》(1926);瑞典达达主义画家维金·埃格林( Viking eggeling)1921年在德国拍摄了《对角线交响乐》,在1924年又拍摄了《平行线》与《横线》等。
动态图形设计发展阶段二:萌芽期
这一类先锋派影片时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通常以线条、图形的规律性变化,视觉形象的为转换主要内容。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几何图形的运动,排斥具体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影片中即便出现了真人,他们的装束和行动都多多少少与普通人不同,使人感觉有些怪异。这些电影因为使用比较抽象的图形进行纯粹视觉运动和韵律的表现,走向了不同于传统商业电影的道路不符合普通电影观众的观赏习惯,距离普通观众的审美需求甚远,没有发展成为主流的电影形式;但是这类电影通过对抽象图形的运动进行表现和对影像的非叙事处理,为后来动态图形设计摆脱普通电影以剧情叙事为主的表现方式,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视觉语汇提供了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