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印深圳市步壳印书籍翻阅设计的形式有这些
纸的发明与发展是书籍形态设计史上一大进步,它促进了书籍装帧形态及书籍翻阅方式的繁荣。当纸品成为书籍形态设计的主要材料时,书籍的装订方式也变得更为多样,包括:卷轴装、蝴蝶装、线装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书书籍形态设计中纸品的翻阅形式主要是从卷轴装开始的,每一种翻阅形式都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创新,其中,蝴蝶装和线装是现如今比较普遍应用的翻阅形式
(一)卷轴装
卷轴装书始于汉代,其书写材料开始是使用缣帛,后来发展成为纸张。由于缣帛和纸张都能反复舒卷,故称为“卷”。卷轴装的优势是在读者翻阅和保存的过程中会对整个卷书起到保护作用。另外,在卷首处系有丝带,丝带末端多用木或象牙材料做成,既可以起到捆绑书轴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丝带的颜色还可以用于书籍分类。今天的中国字画装裱还沿用了卷轴装的工艺形式,所以卷轴装对书籍翻阅的意义重大
(二)旋风装
旋风装也叫“旋风叶”“旋风叶卷子”。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形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者,卷轴难以卷舒,故以叶子写之。”
旋风装的特点是以一条长纸为底,首页以单面书写,全裱于卷端。自次页起把右侧无字的空白地方鳞次相错地向左粘裱在前页下面的卷底上。旋风装保留了卷轴装保护书页的优点,又增加了缩小版面、可逐页翻阅的长处,比卷轴装有了很大的进步。当人们阅读到最后一页时,接着又可以翻到首页,往复回环有如旋风,故称“旋风装”。古人把页叫成“叶子”,其页是从旋风装开始出现的,如果没有“页”,那就是“卷”了。因此,旋风装中出现页,对于册页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它在中国书籍装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旋风装书仍保留了卷轴装书的特点,阅读时仍需要打开卷轴,所以使用起来仍不方便,一种新的书籍形态正在逐渐过渡、形成。求的
(三)经折装
经折装是把纸张反复折叠成一个折子,再在折页前后加上两个硬纸板或其他材料作为书皮,防止损坏。经折装具有易于携带和保存的优点,已经接近于后来的书籍。据说这种形式始于唐朝末年,可能是受印度“贝叶经”的影响而产生这种装帧形式在宋代之后比较盛行,一直沿用至今经折装的书籍每一页是相连的,有的一面印字,有的两面印字。两面印字的看完一面再翻过来看另一面,也很方便。
(四)蝴蝶装
蝴蝶装是册页制度最早的一种装帧形式,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向成熟阶段发展的重要一步,它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书演化而来。
蝴蝶装书籍的形态是将两页接着中缝对折起来,再把页与页之间粘连起来阅读时,展开书页后书页状如蝴蝶,故称为“蝴蝶装”这种装帧的益处是书的正文不易受损,只会磨损纸边:缺点是无线相穿,一旦受潮就容易散页。故只在宋元间使用,到明初之后就不再有这种装帧形态了。
宋代版印书籍,最盛蝴蝶装。蝴蝶装由于左、右两页相连,便于一版内刊登整幅图画,不像一般册页书将大幅面图分为两半,不便阅读。另外,由于版心向内,集于书脊,有利于保护版框以内的文字,使文字不易损坏。古人在放置书籍时,并不像我们今天的树根向下,书脊向外,而是书口向下,书脊向上立着,这样灰尘不会进入书内,对保护书籍有利。蝴蝶装书的书衣除了使用硬纸,古人还有用布、绫、锦等裱褙,形成硬封面。每页书口与书口、书口与书衣,全用黏糊粘连,不用线订
(五)包背装
包背装是将书页从版口向外折,后背使用书衣包裹起来,不露书脑。此装法与线装相近,唯一不同之处是不打孔穿线。这种装帧形式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中期之前。早期的包背装,其包背纸与书页的包裹、粘接方法与蝴蝶装相似,其区别仅在于与包背纸粘接的是订口,而不是中缝;后来的包背装则以纸捻穿订代替了先期的粘接,在订口一侧穿以纸捻,订成书册,然后在包粘包背纸。包背装的形式在现如今应用得也十分广泛,且与平装书形式类似。只是包背装书是单面印深圳市步壳印,合页装订。在版式的编排上和蝴蝶装书的版式是一样的。由于装订方式不包背装书的象鼻在书口,致使象鼻、鱼尾、版口、书名等均在书口;而蝴蝶装书的象鼻、鱼尾、版口、书名均在里边,和包背装正好相反。
(六)线装
线装书是从包背装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装帧形态,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的最后阶段。始于明代初叶,盛于清代。线装书的装订方法是把包背装的整封面,分别放在书身前后,不包书脊,连同书一起打眼穿线,订成一册订之前要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一般用四针眼钉法,称“四针眼装”,书背宽厚的有用六针眼,甚至八针眼的。贵重的书,为免摩擦损坏书角,常用绫锦之类包书角,以便保护。

纸质印深圳市步壳印书籍翻阅设计的形式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