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面对同一片色彩,你我的感受一样吗?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困扰众多设计师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即使进行了严格的色彩管理,客户与设计师对相同色彩的感知还是不同。就好像同片天空下人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是不同的蓝色。
在我国国家标准GB5698-85中,把颜色定义为:光作用于人眼引起的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根据这一定义,色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而人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也是一种心理反应。所以,色彩感觉不仅与物体本来的颜色特性有关,而且还受时间、空间、外表状态以及该物体的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各人的经历、记忆力、看法和视觉灵敏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眼中的颜色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一致,同时它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更是不同。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
眼睛是人们分辨颜色的一个关键因素。人们的眼睛并非以波长来认知颜色,而是以细胞感受颜色的。早在十九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就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这点。到了186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路德维格·赫姆霍尔兹进行了补充描述,从而开创了著名的杨一赫姆霍尔兹三色理论
这个理论提出在人类眼睛的网膜内分布着杆状细胞与椎状细胞,这两类细胞对光线作出反应,形成色彩知觉。杆状细胞具有灵敏的亮度接收系统,能够分别极微小的亮度差别,协助人们辨识物体的层次,但是却不能分辨颜色。椎状细胞对亮度较不灵敏,但是有分辨颜色的能力。
椎状细胞共有3种:大量吸收蓝光短波的叫S体,而较多吸收绿光中波的称为M体,吸收红光长波的叫L体。这三种椎状细胞在不同波长强度的刺激下发出不同的信号,传至大脑,产生各种颜色感觉。而不同的杆状细胞与椎状细胞的敏感度会导致人们不同的色彩感受杆状细胞与椎状细胞的工作原理让人们看到五颜六色的世界,但是大脑带给人们的色彩感受差异更是巨大。
为什么年老的人喜欢深沉的色彩而年轻人喜欢鲜艳的呢?研究表明,这些色彩在感知上的差异,就是用大脑造成的。
例如儿童大多喜爱极鲜艳的颜色,婴儿喜爱红色和黄色,4~8岁的儿童最喜爱红色,9~12岁的儿童又喜爱绿色。这是因为儿童刚走入世界脑子思维一片空白,什么都是新鲜的,需要简单的、新鲜的、强烈刺激的色彩,他们的神经细胞产生得快,补充得快,对一切都有新鲜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色彩偏好向复色过渡,向黑色靠近。
这是因为人们年龄阅历的增长,脑神经记忆库巳经被其他刺激占去了许多,色彩感觉相应就成熟和柔和些,喜爱的色彩愈倾向成熟。50岁的人更喜欢深蓝、褐色、深灰这些颜色。现在人们对生理特性对色彩感知的研究多种多样,甚至还有种研究认为染色体也会影响人们对颜色的判断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理因素对色彩认知的影响更加复杂与不可预知。因为相同的色彩信息经过大脑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形成不同的心理色彩视觉感。那些直接心理剌激较好归纳。例如人们总是把红、橙、黄同温暖联系在一起。在红色的环境中人们总是兴奋、激动;蓝、绿、紫总是被人们同清凉联系在一起,在蓝色的环境中人们会安静、从容。而另一些间接心理刺激则较难掌握,因为其涉及人们的经历、记忆、年龄、性别、职业等方方面面。这些联想使色彩具有了鲜明的象征意义与情感特征,例如某客户不喜欢用橙色作为设计稿主色调仅仅是因为昨天他在篮球比赛中输给了穿橙色球衣的队伍
更深层次的心理刺激与人们的观念、信仰与文化环境有关。人们居住的文化环境影响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因此会导致大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这种由文化影响的外在审美感具有相对的社会性,所以在不同文化体系下,色彩会被设定为不同特定意思的语言,其所表达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在一些国家中紫色是一种代表尊贵的颜色,但是在另一些国家紫色却是一种禁忌的颜色,不能随便乱用了解色彩感知的起因有助于设计师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当客户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我就是不喜欢这种颜色时更加理解这种选择行为的原因与意义。但是色彩感知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设计师需要通过深入的沟通去不断探索色彩心理带给客户的长期影响。
色彩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