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画册印深圳市步壳印书籍的起源
书籍的产生与文字的形成关系渊源。文字无疑是书籍形态形成的最直接、最基本的要素。
华夏仙人的结绳记事和楔刻记事体现了文字的萌起,结绳记事是最为原始、古老的记事方式之一,他们往往用不同颜色与不同质地的材料为绳,各取长短不一的绳子打结。单结是十,双结是百,三结是千。人们凡遇大事以绳打大结,小事则打小结。在粗绳上拴长短不齐和颜色不齐的细绳,细绳上打着许多结,结离粗绳越近表示事情越重要,黑结表示死亡,白结表示和平,绿结表示谷物,红结表示战争等。结绳除能够记录数量,还能够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用不同的结式和结的多少、大小来记录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并发展到用以治理家族部落。
后来又在甲骨、石块、木片、陶器、铜器上刻化符号,逐渐孕育出象形表意的文字系统。以后逐步演变为金文、篆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文字记录下华夏民族的历史。
陶器上的符号
文字是书籍产生的基本条件,据考古发现,中国远古时期在陶器上刻画符号用以表明意图、传播思想。距今有五六干年历史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上刻有规则的简单符号,据学者推断,这可能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此文字的刻画行为也是书籍形成的原始动机。
甲骨文
公元前11至16世纪的商代,统治者将文字视为神的文字,通过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文字的变化来占卜未知事情。甲骨文字的排列颇具形式美感,据《尚书·多士篇》中记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其中的“册”字
似乎就是甲骨刻上文字后串在一起的形状:“册”字,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惭”。“典”字,甲骨文写作典”,金文写作“搀”,像两只手捧着简册,有非常尊崇的含义。由此可见,当时的装帧形态主要是通过在甲骨上穿空,再用连接物把甲骨一片一片地编起来,即我们后来所说的“页”。直到现在的动画设计中还依然使用“帧”来表示关键性的停顿。中国最早书籍形态雏形的甲骨“书”,就是将刻有甲骨文字的龟板尾端右角刻上编号然后穿孔连接起来,成为一叠可以连续翻阅的信息载体
钟鼎文
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达到鼎盛。一些关于战争、条例、典礼等大型活动被记载于青铜礼器的内壁或腹底,从而形成更完整的文字记录,人们称之为“铭文”或“钟鼎文”。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以及青铜器上的钟鼎文,都是最初的书籍形式。钟鼎文的排列延续甲骨文的排列方式同时更加完善,直行从上往下,横行从右往左,行间距大于字间距,整体篇章布局高贵典雅,呈现王室风采。整体外形以青铜器物外形为载体,故呈现出圆形、弧形等不同形式。